搜 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自治区信息

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林芝市统计局

2019年01月08日 12:30

40年风雨历程,40年波澜壮阔,4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中央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实干兴藏,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西藏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关心、支持西藏。特别是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为今后一个时期西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40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为西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障,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经济总量实现质的飞跃。改革开放初期,全区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很低,综合实力较弱。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全区经济实力迈上崭新的台阶。

综合来看,全区生产总值实现了三次大跨越。第一次跨越:1978-1999年,历经22年突破100亿元,每年增加约4亿元;第二次跨越:2000-2009年,突破500亿元,每年增加约43亿元;第三次跨越:2010-2017年,进入高速增长期,每年增加约100亿元,并在2015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310.92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48.3倍,年均实际增长高达10.5%,高于全国同期增速1.0个百分点。全区生产总值也实现了连续2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

图1 1978-2017年西藏地区GDP、人均GDP变化图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速增长。1978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75元;198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元台阶,达到1021元;2006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85元;2011年、2015年分别突破2万元、3万元大关。2017年达到39267元,比1978年增加3891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8倍,年均增长高达8.7%。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折算,2017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15美元,超过3000美元中等收入水平线近一倍,显示出西藏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快速迈进。

(三)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为负的0.16亿元。1989年,财政收入一举扭转了长达21年的赤字局面,实现收入0.14亿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实现了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1992年突破1亿元大关,达到1.09亿元;进入新世纪后,全区财政收入快速增加,2013年突破100亿元,仅用3年时间突破200亿元,2016年达到206.75亿元,2017年达到259.11亿元。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也进一步增强西藏自身发展的动能和后劲。同时,中央不断加大对西藏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1978年,转移补助为4.86亿元,并且逐年增加,到2017年增加到1501.71亿元,比1978年增长318.8倍。总体上看,中央补助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走势,1978年为106.3%,2017年下降至84.9%。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4.5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768.17亿元,增长了385.9倍。地方财力的大幅度增长,对于支持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四)金融支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1978年,西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06亿元,2017年,增加到4952.51亿元,增长700.49倍,年均增长18.3%;贷款余额从1.61亿元增加到4041.11亿元,增长2509.21倍,年均增长22.2%。1987年,西藏开展保险业务,当年实现保费收入264万元。2017年,保费收入达到28.01亿元,比1987年增长1060倍,年均增长19.0%。1995年,西藏首家公司西藏明珠上市,打开了西藏本地企业进军证券资本市场的大门。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藏资本市场规模和主体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市场主体门类广泛覆盖的资本市场体系。截至2018年4月底,西藏共有17家A股上市公司、1家H股上市公司、1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共计上市公司33家,主要分布在食饮品制造、旅游、制药、矿产开发、建筑建材和藏医药等行业。40年来,全区建立健全了由银行、保险、证券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加强,为西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

(五)物价运行总体平稳。改革开放前,西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服务价格难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1978年后,西藏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商品服务价格逐渐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物价呈现波浪式上涨,总体较为平稳。在全国通货膨胀较为明显的1980-1994年间,西藏物价也处于较高位运行,尤其是1994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8.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3%,形成了历史最高点,1996年物价总体回归到正常状态。1996-2017年间,商品零售价格累计上涨35.7%,年均涨幅仅为1.25%;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71.3%,年均涨幅为1.26%。西藏物价连续保持稳定温和上涨态势,一方面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带动了经济活力,刺激了供给,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另一方面也没有引发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保证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六)劳动就业保障有力。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职工人数和从业人员明显增长,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全区职工人数从1978年的13.52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28.63万人,增长1.12倍;全区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93.09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254.36万人,增长1.73倍。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52.1%增加到2016年的77.0%,提高了24.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比例更趋合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82.0%下降至2016年的37.7%,下降了4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12.1%上升至2016年的45.9%,上升了33.8个百分点。2017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68%,显著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口5.46万余人。职工平均工资大幅增长,从1978年的854元增长至2016年的11.03万元,增长128.19倍。

    二、经济结构呈现重大转变,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西藏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属于典型的农牧业经济,国民经济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二、三产业比重较低,三次产业发展极不平衡。40年来,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全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50.7:27.7:21.6调整到1997年的37.8:21.9:40.3,再调整到2017年的9.4:39.2:51.4,产业结构类型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与1978年相比,201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4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9.8个百分点,彻底转变了西藏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局面,新兴的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已经显现。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改革开放初期,全区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90年代初,西藏开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所有制结构出现重大调整,在提供就业岗位、提升经济活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比高达41.8%。2015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经济活力不断增强,2017年末,全区实有市场主体达到22.69万户,比2015年增长51.0%。2017年新增市场主体5.4万户。

(三)服务业迅速成长。商业持续繁荣,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23.32亿元,比1978年增长212.6倍,年均增长14.7%。旅客运输周转量106.89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211.3倍,年均增长14.7%。货物运输周转量138.05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35.0倍,年均增长9.6%。邮政业务总量3.44亿元,比1978年增长385.5倍,年均增长16.5%。电信业务总量46.10亿元,比1978年增长3687倍。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2017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561.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9.37亿元,比1982年的1.82万人次和0.02亿元分别增长1406.4倍和20395倍,年均增长23.0%和32.8%。

(四)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40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西藏新型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等政策措施,全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1.3%上升到2017年的30.9%,提高了19.6个百分点,年平均提升0.5个百分点。

    三、商品服务供给大幅增加,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区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商品和服务短缺问题大大缓解。

    (一)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改革开放后,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畜产品生产得到长足发展。2017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达到105.13万吨,比1978年的51.34万吨,增长104.8%;猪牛羊肉产量30.03万吨,比1978年增长5.4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3.9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78.16亿元,实际增长4.0倍。奶产量42.27万吨,比1978年增长3.5倍;蔬菜产量72.73万吨,比1981年增长26.9倍。

(二)工业经济迅速扩张,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后,西藏把工业发展重点调整到轻工业、手工业和水电上来,鼓励乡镇企业、私营和个体工业发展,以优势资源依托,大力发展经济园区和高原特色工业,工业经济增长快速。1978年工业增加值仅为0.61亿元,201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6.7倍,年均增长9.1%。涌现了一批知名品牌,如5100矿泉水、拉萨啤酒、甘露藏药、奇正藏药、高原之宝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17年,水泥产量646.47万吨、发电量58.57亿千瓦时,分别比1978年增长102.3倍和41.7倍。中成药产量2520吨,比1978年增长34.5倍;啤酒17.96万吨,比1991年增长108.9倍。

(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藏高原优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认可,全区不断加快推进旅游文化、清洁能源、净土健康、天然饮用水、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逐渐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全区青稞产量78.10万吨,比1978年增长3.2倍;采矿业产值达55.52亿元,比1995年增长31.5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产值达51.86亿元,增长244.9倍;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值达33.11亿元,增长287.5倍;藏医药制造业产值15.02亿元,增长75.6倍;包装饮用水产量72.6万吨,比2000年增长334.0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6.43亿元,比1991年增长11.2倍。“西藏好水”年销售突破80万吨。

    四、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交通通信蓬勃发展

基础设施曾经是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交通、通信领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投资规模显著增加。1978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1.85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决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九省、市援建西藏43项重点工程。一批以西藏人民会堂、拉萨饭店、体育馆为代表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建筑逐渐在世界屋脊建成,到199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10亿元;1994年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全国支援西藏、15个省(市)对口援助西藏的重大决策,对口援藏工作由此拉开序幕,落实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62个建设项目,西藏博物馆、拉萨新华书店等一大批建筑拔地而起,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100亿元大关。近年来,全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投资规模快速扩大,2014年突破1000亿元,2017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051.04亿元,比1978年增长1107.7倍,年均增长19.7%。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体现。

(二)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前,西藏交通设施不发达,40年来随着不断加大交通设施投入,现代化交通格局基本形成。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2011年7月机场高速建成通车,填补了西藏高等级公路的空白,拉林高等级公路基本建成通车。2014年青藏铁路的首条延伸线拉日铁路建成通车,2014年底拉林铁路正式施工。全区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1.59万公里增至2017年的8.93万公里,增长4.6倍。其中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660公里。全区9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截至2017年底,全区开通国内外航线79条。民用航空实现新突破,西藏航空于2011年正式运营,目前有航线45条,运输旅客978.26万人次,同时也结束了西藏46年来无飞行过夜基地和常态化夜航的历史。

(三)通信业蓬勃发展。固定电话用户数由1978年的0.32万户增加到2017年的47.3 万户,增长147.3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由1993年的0.04万户猛增到2017年末的290.3万户,增长7761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820万户,建设通信光缆总长度达16.21万公里。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1.2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55.4万户;移动宽带用户207.5万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2420.9万G。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65.7%。全区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85.0%。

五、对外经济开放继续扩大,融入“一带一路”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前,我区经济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很小。40年来,我区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29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59.19亿元,增长203.1倍,年均增长14.6%。其中,出口增长1083.6倍,进口增长112.0倍。2017年,西藏与6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贸易。其中: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与其贸易总额达到24.08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40.9%。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提高。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成立南亚标准化(拉萨)研究中心。

六、人民生活从温饱迈向小康,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经过4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75元提高到2017年的30671元,增长52.3倍,年均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4元提高到10330元,比1978年增长58.4倍,年均增长11.0%。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201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879.72亿元,比1978年底的0.33亿元增加2664.8倍。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

(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从1980年的276元增加到2017年的10320元,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36.4倍,年均增长10.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21088元,提高了32.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6691元,提高了30.9倍,年均分别增长9.9%和9.8%。从耐用消费品看,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在城镇地区逐步普及,汽车、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摩托车等普及率也不断提高。同时,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在不断增加。2017年底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了1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33.9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了15.0平方米。

(三)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经济的不断增强,全区各级逐渐加大了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特别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效果。2017年底,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78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62.75万人,工伤保险人数为29.64万人,失业保险人数为14.50万人,生育保险人数为26.3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8.88万人。全区城镇居民共有32944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救助金1.88亿元。农村居民有22.68万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救助金3.33亿元。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共有91个,公办儿童福利院10所,集中收养5711人;供养五保户14662人。

(四)民生领域支出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财政支出不断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了对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民生相关的八项支出从1978年的3.37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399.24亿元,增长413.7倍;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1978年的73.8%上升至2017年的79.1%,提升5.3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5.25亿元;教育支出220.20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01.69亿元;节能环保支出41.78亿元。

七、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4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得到更多重视,社会事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明显增强。

(一)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不断推进教育发展,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义务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推广职业技术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2017年,全区共建成幼儿园1239所,实现县县有幼儿园,幼儿园建设已逐步向广大农牧区覆盖;建成小学806所,中学132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7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66.2万人,比1978年的28.7万人,增长1.3倍;专任教师数从1981年的1.24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41万人,增长2.6倍。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2017年,全区初中教育入学率99.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

(二)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大力更新医疗设备,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017年末,全区共有医院152个,比1978年增加了60个;医院床位1.18万张,比1978年增长2.4倍。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由1978年的2.35张增加到2017年的4.78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78年的3.23人增加到2017年的4.89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居民预期寿命由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51.52岁提高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68.17岁。

(三)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形成了区、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图书馆从无到有,1996年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建成使用。2017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建成农家书屋5464个,寺庙书屋1787个,卫星数字书屋1000个。2017年末,共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2座。2017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3%。2016年出版各类报纸19.5亿印张,各类期刊2258千册,图书1450万册,分别是1978年的6.3倍、29.5倍和3.7倍。不断加大各类文艺作品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成为西藏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四)体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民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事业也有较大提升。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当中,体质得到加强。西藏体育在马术、攀岩、国际摔跤等项目上具有较高竞技水平,登山运动更是居世界领先地位。继1975年“九勇士”登顶珠峰振奋了全国人民后,2007年西藏登山队又完成了集体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壮举。2017年,全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种竞技体育比赛中共取得金牌39枚、银牌42枚、铜牌35枚,年度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764人;全年发放健身路径器材540套,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个。

40年峥嵘岁月,40年奋斗历程,40年辉煌成就,是党中央在西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英明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政府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结果,是各族人民在西藏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带领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结果。40年的成就固然辉煌,但未来的任务仍然艰巨。党的十九大为我们勾画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开拓奋进,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胜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字体:

打印本文

相关信息